当前位置:医疗资讯正文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管向东:13次受命出征,333天驰援抗疫

中国医疗行业网 2022-07-01

  “今天感觉怎么样?”6月30日上午10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开始查房。他走到每一位病人的床边,对意识清楚的病人,他俯下身细听病人的回应;对无法回应的病人,他就仔细反复询问管床医生。

  11时,病例讨论会;14时,研究生工作会;20时,线上讲座……这是管向东援沪抗疫月余后,回到正常工作岗位的第三周,他笑言“工作欠账不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央指导组医疗救治组专家、“重症八仙”之一,管向东13次受命出征,先后驰援湖北、黑龙江、新疆、云南、河南等多个省份,累计抗疫333天。“我是老党员,支援抗疫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管向东常说。

  管向东(左二)和同事在病房查看病人。

  每天进“红区”,救治最严重患者

  当时,在武汉的国家卫健委疫情救治指挥部,支援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的“国家队”专家正好8个人,被称为“重症八仙”

  对“仙”的名号,管向东有自己的理解——“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这句“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名言,他常对学生引用,也以此自勉。

  重症医学,攸关生死。与此前历次疫情不同,此次上海疫情的重型、危重型患者里,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超高龄老人较多,救治的挑战不小。但在管向东和其他4位“重症八仙”的努力下,很多危重型患者都被成功救回。

  不管驰援何地,从武汉到上海,管向东每天都会进“红区”。他说,作为共产党员、普通医生、督导组专家,都必须在床边、在一线工作,“这是我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大道至简。历经多次新冠肺炎疫情,与不同的变异株交手,管向东从患者获益的临床实际出发,大胆地给治疗策略“做减法”,沉淀下来的是最基础也最关键的营养支持和俯卧位通气等手段。

  无论到哪里,管向东都非常强调患者的营养支持。此前在新疆喀什,他坚持将患者的营养餐标准提高到每天120元。

  采取俯卧位通气能有效改善缺氧状态,但患者一直趴着确实会不舒服。管向东总是苦口婆心地向患者讲趴着的重要性,甚至许诺:“只要肯趴着,你提出什么条件我都满足你!”

  只要国家召唤,一小时内就出发

  管向东心里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疫情伊始,管向东就敏锐判断,可能有很多重型、危重型病例需要救治。身为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委,他立即向全国重症同行发出倡议书,获得积极响应——全国4.26万名援鄂医护人员中,1.9万名来自ICU;他所在的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全员报名援鄂。

  2020年2月2日,他孤身抵达武汉,第二天就前往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开始救治工作。在武汉,管向东几乎跑遍了每一家定点收治医院指导巡查,还到天门、仙桃等湖北各基层县市指导重症治疗,大幅降低当地的病死率。

  援鄂2个多月,刚返回广州休整3天,连家人的面都没见着,他又接到任务赴绥芬河抗疫,然后是黑龙江、新疆、辽宁、云南、湖南……步履不停,战斗不止。

  “我手边常备两个包,一个是日常用品包,一个是更换衣物包。只要国家有召唤,一小时内我就可以拿起来出发。”管向东说。

  能力强、性格直爽的管向东,面对患者却心思细腻。在中山一院的ICU病房,管向东常戴的医生帽上绣着“党员管向东”几个大字。“患者知道你是党员就更加信任你。”他说。

  他总跟其他医学生说,重症医学是最后一道关、是生死门的守门员。与他共事20多年的中山一院重症一科副主任陈敏英说:“他是老党员,认为每个病人都值得坚持到最后。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我们创造了不少奇迹。”

  引领我国重症医学科建设

  走进管向东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字:“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顺礼节,举止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追寻医道30多年不变的遵循。

  1988年,管向东考上中山医科大学(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研究生,成为当年唯一的ICU专业研究生。后来,管向东成为中山一院最早一批ICU医生之一。仅仅3年时间,该院外科中合并循环、呼吸、肾功能衰竭的重症病人实现了从死亡率90%到救治成功率90%的改变。

  管向东。

  他追寻医道的30多年,也正是我国重症医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30多年。他的很多做法,引领了我国重症医学科的建设。

  例如,他建立了综合管理体系的重症医学中心,有效改善以往ICU长期采取专科管理的单一模式;他带领设计团队建立数字化的重症信息系统(CIS),并推动医护人员通道、病人通道、污物通道有效分流;他牵头编制的国内首个ICU建设与管理指南沿用至今,主编出版的国内首部《ICU诊疗指引与管理规范》有效提升了抢救成功率。

  他也“甘为人梯”,推动中山大学成为国内首家重症医学博士培养单位,他是全国首个重症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还在国内首次开立本科生“重症医学”自选课程。

  选修课只有200个名额,往往一早上就报满了。每年,管向东都给学生们上第一课,讲述ICU里生死相搏的故事。在他的感染下,不少八年制医学生的职业生涯选择了重症医学科。

  管向东(右)在和同事交流。

  如今,中山大学重症专业已成为国内建设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重症学科之一。2019年,中山一院获批建立广东省第一个“重症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也全部开设了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在中国的发展,我非常荣幸在其中出了力、起到了一些作用。以后我退休了,睡觉也能睡得香。”管向东说。